[旧文]《道德经》摘录及心得(2012-09-15更新,暂告一段落)

版本
注释考据都非常详细,只是我没能仔细地去读,似乎也没有细读的必要。 以后有闲了再静下来慢慢读。
有一点挺奇怪,道经读得比较慢,反而没什么想法。而德经则是有好几篇都想写写东西。
大概是心里浮躁,想快点翻完这书,却又要装得我认真看过,哈哈。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自己看懂了多少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一本教人如何处世的书而已,没有像那些学者一样挖掘出什么深奥的东西。并且这些处世的道理之中还有许多我觉得不能理解、不能认同的,或许过些年再回来仔细品味会另有收获。
对于《道德经》的理解,我认为老子是在教诲人们放弃现有的各种已经发展了许多年的某一些制度、智慧、认识,回到最纯朴、最没有杂质的时代,但是不是要保留一些呢,我不知道。在那个时代,人类的智力大概还在一个非常初步的水平,因而人类的基本目的便是生存下去。可是老子却又是在给“君王”指导,在我看来,只要有了国家有了君王,人类便不可能单纯,就必然要在各种矛盾之中向前发展。人们说老子提示了宇宙奥秘,以及世界的各种真相,但“人们”却鲜见有能够清楚将 这些“奥秘”表述出来的。老子自己一开头就说了:“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可见他自己也保留了一笔,说不定后面基本上谈君王就 是这个原因,老子只是在借君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最终能不能从这些文字中间找到与老子的共鸣,就看读书人的想法了。就如佛家,推崇自己去“悟”,其他形 式的经文也好书籍也好,都是一种引导而已,不见得就真的把道理给说明白了。
要把《道德经》放到现实层面上来讲,其适用范围基本上就是做人、处事,治国一类的应用也是同样的道理,但这些终究没有达到道德经的核心,也就是老子可能想要读者共鸣的“奥秘”,将这些应用称为“奥秘”“真理”,可能也不免有些降低了“奥秘”的神秘感,哈哈。
下面的这些感想,多是现实意义上的讨论,虚的“真家伙”我没悟出来,也写不出来。
《道经》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心得:
根据书上的注解和译文,此段第一个分句可理解为“最好的君王,是下面的百姓知道有他,却不爱不憎”,这里的“太上”还可以理解为“上古时代”而注解中有:“唐陆希声云:‘太古有德之君,无为无迹,故下民知有之而已。’”
于是便想到了所谓好的政治是怎样的一种政治?当今年代自然不谈君王,而谈政治。由此句所发,则好的政治,上位者与下位者之间没有太多关系,百姓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而自己过自己的活,不必对这个上者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社会仍可安定繁荣,即政治已经成为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东西,不必搬出台面大肆张扬,顺其规律运行、发展即可。
若观现今中外政治,显然未有一个国家能达此境界,不过西方国家的状况则较我国的更为接近。何解?西方政治,虽有大选,选民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投票,但在“自然”、“无为”这一点上,西方的政治可以说是超前了许多。也就是说,在西方的观念中,政治可以跟我没什么关系,但只要我想要扯上关系,我就可以较为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想法。在我不想跟政治怎么扯上关系的时候,政治也不会对我有负面的影响,政治就按照它本身的功能去为这个社会服务。反观中国,则不尽然如此。老子所提出的这种接近理想状态的“人君”,确为天道,确为其所归根之处。
《德经》
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最近正好在玩一个叫「流行り神2」的游戏,里面提到一个叫「黒闇天」的神灵,是佛教的相关词语。黑暗天有个姐姐叫「吉祥天」,而两姐妹的性格正好相反,黑暗天是贫乏神,给人们带来灾难;吉祥天,顾名思义,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的。不过,据说这两者其实是同一人物的两个不同面,也就是一个明面一个暗面。而且黑暗天也不仅仅带来灾难,同时也会承受袭来的灾难。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跟“福祸相生”同样的道理——一个事物可能会有完全矛盾的两面。应该说,正是这两种相矛盾的方面相辅相生,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好也没有坏。
这种带点辩证味道的逻辑还是蛮有意思的,你可以有很多种解释的方法。祸不会一直是祸,福也不会永远是福。做人不仅要努力向上,在低潮时也不必自怨自艾,福祸自有其道理,总是在相互转化中。从一个较为低层次的角度去想,既然不知道祸什么时候才结束,何不换一种思路,乐观地看待祸,而最终甚至顺应其道,将祸转为自己眼中的福呢?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夫民之难治,以其多知也。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也;不以知治国,国之德也。……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一句,辛战军先生给的注释是“意谓明道之君不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显露于民众,不用自己的机敏智巧对付民众,而是闭智塞聪,和光同尘,以无欲无求、淳厚朴实的‘愚昧’之态显示于民。”对于这一个注释,我是持有疑问的。先看下“民之难治,以其多知”这一句的注释:“谓民众所以难于治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君王总是推崇和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不管是以什么方式,目的都应当是进步吧?老子推崇“无为”,其意思也应该是以这种方式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中每个群体都会有其头领,头领一般来说都有其特别之处,要么就是特别强壮,要么就是有独到的判断能力,综合起来就是这个头领是能够带领群体生存下去的。而君王作为人类社会的“头领”,其自然也需要有过人之处,不然如何服众,如何带领这个社会向前走?可能有人说我在将“生存”和“进步”这两个概念偷换了。前者是针对人类以外的动物而言的,后者这里指人类。人类总是将自己区别于其他生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就在于人类可以创造出新东西吗?
假如说只需要君王有聪智并且自己藏起来不让民众知道,这聪智是不是就没用了?以我的浅薄认识来看,这真是非常不能理解的一点。自然规律就摆在这,动物都愿意让自己群体中的强者带领自己,并且在这个强者的带领之下生存、发展。生存、发展、死亡——不用说这肯定是自然的一个基本循环。倘若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却只求以无为之治而原地踏步或者是非常缓慢地发展,岂不奇怪?在君王都显得不作为的时候,民众如何作为?若是要“顺其自然”,那就应当是君王作为强者带领民众,反倒是君王藏智显得有些反自然而行之了。
老子对于治国的这个观点个人认为实在无法认同,这可以说是违反了人类的发展规律甚至是自然的发展规律,也许是我没有理解透彻,还请高人指点指点。
六十七章

……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又可以继续谈六十四章说的话题了。前面两个,没什么问题。第三条,如果是用来教育君王的,实在有失妥当。之前也提到了,君王是人类社会的首领,什么是首领?不就是带头的那个人吗?注释里说,这半句话的意思是“循守大道而不敢不为,柔弱处下而顺其自然”,这说的应该是不去破坏原有的规律而创新,可是并没有否定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性。
如果说,君王不为先下先,君王还使民少知,那么天下谁来先?个人认为,这第三个宝对于一般个人来说较为适用。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人民不畏惧君王的威严,则君王的威信就成了。很好,君王让人民生活安定,人民也不会厌恶、痛恨甚至反抗君王,这一点应该说是老子所期待看到的局面。为什么他要期待?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没这么美好。人民在受压迫的情况下,期望君王能够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我想老子自身也是这些人民中的一分子。你看这不就正好证明了我前面所说的“君王是社会的首领”这一点吗,正因为认同君王是首领,是有能力去做事的人,老子等“人民”才会有这样的期盼。
七十四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待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