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寻找自己——《爱很美味》评论

开始看之前,我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这部剧反复打动,还提笔写下评论。这可是《父母爱情》都没有的待遇。

《父母爱情》和《爱很美味》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讲“爱”的,台词质量都很高,剧情节奏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看起来都不觉得闷或者啰嗦,因为很真实。那种“味儿”有点像。要说不同,前者的舞台更宏大、纵向(主角从年轻到年老)和横向(时代变迁)的时间跨度更大,更长的篇幅也带来了更多的细节和故事;后者则是极为关注个人的情绪和成长,同时很巧妙、不刻意地传达了许多现代社会的观念,比如女性在生活和职场中的自强自立,健康的两性关系应该是怎样一个状态。

第19集在剧组,剧情重点在于老姜作为副导演的工作内容。因为预算不足,群演难找,老姜只能临时找完全没有经验的人充当群演。果不其然,现场各人错漏百出,换着花样砸戏。导演很生气,在无数次“咔”之后,臭骂了老姜一顿,还让他向主演贾文怡道歉。在旁人看来,错不在老姜,导演的反应过于上头。老姜却说:“如果演员表演不到位,就是我演员副导演的责任”。

一时间,我被这句台词打动了。不说“爷们”,也不说“敬业”,能看出来,老姜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前面的剧情中,老姜对刘净说过一些话,告诉她自己曾经也做过不喜欢的工作,慢慢地折腾了一阵子,才找到演员副导演这个适合自己也做得开心的工作。

做一行,爱一行,这是老一辈最愿意挂在嘴边的话。但这并不容易做到。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不受客观因素影响地选择自己的工作。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能够找到这个答案的,可谓都是幸运儿。我也有幸在体验类型完全不同的几种工作后,最终找到了有热情、有动力的两三样活计。感谢老天爷让我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没有一直迷失下去。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反过来也可以说,人类的幸福感同样来自于人际关系。工作说到底是参与集体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其中一种途径,而不是唯一一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的基本动因是谋生。若是能像老姜那样,同时在工作中找到自我认同感,那再好不过。

回想我还在厌恶的工作中挣扎的时候,仍然心有余悸。每天按部就班,工作十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虽然拿着还算体面的工资,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这样的生活还得持续多久。现在回头看,表面上看是工作辛苦,从深层次看,是这份工作没有我想要的自我价值,不能让我在人群中找到认同感。

我们或许可以简单地把人际关系分成亲密关系和非亲密关系两大类。在非亲密关系中,人的表现和行为定式,浮于表面且带有较重的面具感。一般人也不会强烈地认为他人有义务来满足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人与人的边界还是比较清晰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于是便比较少有机会去探索自我和内省,在其没有自我反省的习惯时更是如此。老姜是在非亲密关系中探索并找到自我价值,并发现了自己在群体中最合适的位置,热情地安下了心。

三位女主角则主要是在亲密关系的剧变中,逐渐发掘出自身的深层需求,最后找到那个可以给自己合适而又美味的爱的人。其实这两种方式都符合心理学上对于人的自我探索过程的认知。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有互相靠近、融合的倾向,多少会将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逐渐变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个过程就好像油和水的混合,造成了不同的个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只要自己也在积极地付出情绪,人天然地会期待对方能在冲突里体谅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亲密关系的特殊性,有着极为强烈的个人特征。

若果这个过程并非无法调和,两人也许就能保持平衡,一直相处下去。反之,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后,时机合适之时,人会被促使着作出内省,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剧中,她们三人的恋情都在冲突中消亡,自我也随之迷失,消沉之后跳出来,在朋友的帮忙下回头审视那段关系和自己的表现,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自我认知加深后,她们处理新的关系也更加游刃有余。

无论工作还是谈恋爱,最理想的状态,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可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看完最后一集,刘净是很幸运的,不仅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人,还终于开了餐厅追逐梦想。

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也许不是成家立业或赚钱,而是真正地认识自己。人的成长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从而真正地接纳自己。柏拉图提出的经典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讨论的正是这一点。

最后用徐导的台词结尾:“如果你真心喜欢一个事情,就坚持做下去,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可能每一步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可能对一个值得的人也是一样,如果真的相爱,就坚持下去,到最后至少问心无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